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指出:“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。”近年来,四川省德阳市深刻把握新时代教育发展规律,以系统思维破解育人协同难题,以创新实践打通家校社协同壁垒,构建“政府主导有力度、学校推进有深度、家庭参与有温度、社会支持有广度”的育人新生态,推动协同育人从“单兵作战”迈向“集团攻坚”,为教育强国建设在基层落地生根探索实践路径。
锚定“四方定位”,夯实协同育人根基
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明确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及相关部门各自职责,构建权责清晰、分工协作的育人体系。
部门层面:发挥“协同联动”作用。成立由市教育局、妇联、文明办、民政局等16个部门组成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,制定工作方案,明确各部门职责清单。其中,教育部门牵头统筹学校育人主阵地建设,妇联负责搭建家庭指导服务体系,民政部门推进社区育人平台落地,科协、文旅等部门提供科普、文化类社会资源支持,形成“齐抓共管、同向发力”的工作格局。同时,建立定期调度、督导评估机制,保障各项举措落地见效。
学校层面:强化“主导引领”作用。将协同育人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,构建“家庭教育指导中心+家长学校+家长委员会”三位一体的家校沟通体系。全市中小学100%开设家长学校,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,向家长传递科学教育理念、解读教育政策、分享育人方法。严格落实家访制度,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1次家访,学校领导带头参与,科任教师针对性跟进,实现“家校沟通无死角”。针对留守儿童、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,建立“一生一策”关爱档案,联合教师、家长、社区工作人员组建帮扶小组,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精准关注。
家庭层面:树立“主体责任”意识。线上打造德阳市数字家长学院“相约12”公益课堂,线下依托家长学校、社区服务站点,每年开展500余场家庭教育讲座,内容涵盖亲子沟通、心理健康、习惯养成等热点问题,助力家长树立“家庭是第一课堂,家长是第一任老师”的理念。创新开展“好爸好妈”选树活动,在全市选树100名“好爸好妈”典型,组建宣讲团分享育人经验,以身边榜样的力量引导更多家长主动履行家庭教育责任。
社会层面:激活“支持服务”功能。将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,构建“政府统筹+部门联动+社会参与”的资源整合机制。教育、科协、文旅、卫健等15个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,定期调度协同育人工作,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科技馆、博物馆、医院、企业等资源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。目前,全市已打造包括德阳文庙、黄继光纪念馆、什邡家风馆等在内的校外共育服务阵地100余处;联合高校、企业建立“科学家进校园”“大国工匠进课堂”机制,邀请44名高校专家、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,为学生带来前沿科技知识与实践指导,让社会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“第二课堂”。
聚焦“三维联动”,创新协同育人路径
协同育人的核心在于打破壁垒,实现家校、校社、家社深度融合,推动育人从“单点发力”转变为“整体联动”。
家校联动:破解“沟通不畅、理念脱节”难题。搭建双向互动平台。通过校园开放日、家长会、家长接待日等活动,邀请家长走进学校,参与课堂观察、课程研讨,深入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实际。建立信息共享机制。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思想、学业、行为表现,同时鼓励家长主动分享孩子在家的状态,形成“家校共育信息闭环”。重点关注心理健康。编制《中小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南》,开设“父母夜校”,指导家长识别孩子心理问题、掌握疏导方法。
校社联动:探索“资源整合、实践育人”新模式。以“学校+”为纽带,构建多元化协同平台。推行“学校+科技企业”,与企业合作开发科学拓展课程,建立工业科普实践基地,让学生走进车间、接触技术,培养创新精神。推行“学校+科研院校”,联合北京大学、中国教科院等单位,开展“无边界课堂”实验,邀请高校教授举办科普讲座94场,组织学生参与“中学生英才计划”“高校科学营”。推行“学校+优质医院”,与本地医院合作打造“校园百草园”“国医大讲堂”,将中医药文化、急救知识、卫生常识纳入校本课程,既丰富学生知识储备,又提升健康素养。
家社联动:打造“社区为桥、家庭参与”服务网络。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,积极打造社区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,配备专兼职指导人员,为家长提供免费咨询、培训服务。组建“家庭教育名师社区乡村行”讲师团,通过流动宣讲的方式,深入乡村社区讲授家庭教育知识。开展三星堆文化、校园文化“双进”活动,邀请家长带孩子参与文化体验、考古研学,既传承传统文化,又增进亲子互动。整合4000余名来自法律、公安、卫生等行业的志愿者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,开展法律“七进”、红色故事宣讲等活动,让家庭在参与社会服务中提升育人能力。
强化“三项支撑”,提升协同育人实效
协同育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力量、评价体系、平台资源的强力支撑,推动协同从“形式联动”走向“内涵发展”。
以“专业队伍”为核心,筑牢协同育人“人才基石”。加强学校师资建设,组建1.3万余人的家庭教育骨干队伍,涵盖分管校长、德育主任、班主任等,通过“研培一体”模式开展专题培训,并将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纳入教师考评体系,提升教师协同育人专业水平。配备专职心理教师73名、兼职315名,完成400名A证(专业型)、3000余名B证(骨干型)、9000余名C证(通识型)心理教师培训,切实提升学校心育能力。整合社会专业力量,联动12所高校、21个市级部门,吸纳127位教育学、医学、社会学领域专家,组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委会、专家库;连续七年开展“医校共建”行动,选拔专家担任学校卫生副校长。
以“多元评价”为导向,激活协同育人“内生动力”。摒弃“重结果、轻过程”的传统评价模式,建立“多方参与、多维考量”的协同育人评价体系。在学校层面,将规范化家长学校建设纳入德育工作评估,激发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主动性;在家庭层面,通过“最美家庭”选树活动挖掘优秀家庭教育案例,通过线上展播、线下宣讲带动更多家庭营造良好家风;在社会层面,将协同育人工作成效纳入文明创建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考核体系,推动社区、企业、文化机构等主动参与育人工作,形成“人人关心教育、人人支持育人”的良好氛围。
以“平台融合”为载体,打通协同育人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构建“线上+线下”融合的协同育人平台,让资源“动起来”、服务“活起来”。线上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家庭教育网络公益公开课,推出直播课50余场,征集优质家长课200余个,依托微信公众号推出“教子有方”专栏,方便家长随时随地学习;开通24小时青少年心理服务热线和家长咨询专线,及时解决家长育人困惑。线下整合社区服务空间、文化场馆、企业基地等资源打造“15分钟育人圈”,社区开设“智慧父母学习沙龙”“家庭教育加油站”,学校联合社会机构开展科学节、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,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素养,让家庭在参与中增进共识。
未来,德阳将继续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,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、丰富协同内容、创新协同方式,推动家校社从“物理叠加”走向“化学反应”,构建更加开放、更加高效、更加温暖的育人新格局,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。
(周建平 作者系四川省德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,市教育局党组书记、局长)
《人民教育》2025年第19期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